许世友上将是一位享誉盛名、战功卓著、备受尊敬的开国元勋。他在解放战争中,带领着著名的九纵等英勇部队最新股票配资平台,赢得了无数次胜利,之后又晋升为兵团司令员和军区司令员。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位在华东野战军十三个纵队中名列前茅的名将,却意外缺席了华野和三野最为关键的淮海战役。
一、伤病之谜
权威史料中关于许世友上将在淮海战役前后状况的记载大多含糊不清,仅有零星资料显示他在淮海战役之前的济南战役期间,带病指挥作战。传闻他腿上有旧伤,曾在胶东战役时复发,情况相当严重,甚至一度不打算参加济南战役,但由于毛主席亲自点将,他才匆忙赶赴济南前线执行任务。那么,许世友的伤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是否真的限制了他的行动能力?
通过查阅许世友这一时期的经历,我们注意到他身份上的一个显著变化:由山东兵团司令员升任为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战役胜利后新组建的山东军区,辖区大幅扩大,包含胶东、渤海、鲁中南三个军区,济南和徐州两个警备区,一个昌潍特区,以及一支正规军第32军。
展开剩余84%从表面看,许世友似乎是升官了,但细究其中门道,却未必如此。1949年2月,华野整编为三野后,叶飞、宋时轮、陈士榘、王建安分别担任三野四大兵团司令员。此前,只有陈士榘和许世友是兵团司令,其他几位仅为纵队司令,级别较低。此时四大兵团司令各自统领十几万兵力,实际权力和地位都高于山东军区副司令员。
战争年代,军队指挥权极具分量。许世友名下只有32军,两个师的规模,明显不足以负责整个山东防务。后来他指挥长山列岛战役时,主力却是从南京调回的24军72师(原华野六纵王必成部队)。
从这两条线索综合分析,端倪显现:第一,从济南战役结束到长山列岛战役指挥间隔时间不长,表明1948年底淮海战役爆发时,许世友的健康状况并未严重恶化到无法作战的程度。
那么,为何他在济南战役能带病作战,却未参与淮海战役?第二,从兵团司令员到军区副司令员,职务表面虽为升迁,但实际责任却有所减轻,中央和华东军区对此显然有深思熟虑。这便是我们所谓的第一个迹象,也是不合常理且最易察觉的端倪。
遗憾的是,许世友亲自撰写的《许世友上将回忆录》、反映其生平的《百战将星许世友》以及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许世友》,对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间这段关键时间,均未作详细记载,令人难以考证。
然而,天下事必有因果,既然结果已存在,原因必不会无影无踪,即使缺乏直接证据,也一定会留下间接线索。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迹象。
二、济南战役的三大争议
这个迹象要通过对比两位将领的传记才能明晰。
许世友各类传记和回忆录中,关于济南战役的描述大多聚焦于胜利事实,内容简略。济南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最辉煌的战役之一,以兵力相当的敌我双方,成功攻下坚城,并生俘国军首将,许世友上将的功绩不可磨灭。
然而,粟裕的多部官方传记和回忆录却不约而同提及了战略预备队未被动用的问题。战役既已胜利,按理不必过多谈论预备队,因为其设立本为战役服务,胜利后该概念自消。但粟裕反复提及,显然另有深意。
《粟裕回忆录》简短提到,八个纵队准备应对敌军援兵,但并未完整阐述背后的战略考量。
反观济南战役本身,有几大疑点浮现:一是许世友对攻城兵力配置持异议;二是对原定进攻方向提出异议;三是攻打一座孤城却调动了华野全部兵力。
第一个问题在于,粟裕仅用14万人主攻济南,而18万人担任阻援及预备队,这种分兵方式不符合华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惯例。许世友抵达济南前线即向毛主席发电报表示疑虑,但为讲政治,坚决执行粟裕部署,并强调攻城时必须集中兵力。
第二点涉及进攻方向的调整,许世友敏锐的战场判断促使他作出改动,结果加快了济南城的攻破速度,仅用八昼夜即攻克济南,但这也可能干扰了粟裕更宏大的战略布局。
粟裕本意不仅是解放济南,而是连同徐州一并歼灭国军。济南开战前夕,粟裕曾向毛主席建议扩大战役规模,提出三方案:其一,继续原计划打援,但可抽调部分兵力攻城;其二,派兵团袭击徐州孤立济南国军;其三,大规模进攻徐州,迫使援军回撤并在机动中歼灭。
后两方案极具进攻性,粟裕真实目的是消灭徐州十七万国军的有生力量,不拘泥于占城与否,充分体现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灵活性。
这就是粟裕手中掌握的八纵18万人兵力的真正意图。毛主席虽被其宏大战略震惊,认为三十多万大军同时平吞徐州和济南难度过大,遂复电坚持原计划优先攻济南,但对粟裕的战略思路并未否定,反而支持。
粟裕边攻济南边筹划下一步作战,即“小淮海”计划,后被毛主席扩大为大淮海。
回头看,动用华野全军攻打一座孤城,是否过于重兵?粟裕为何不亲自指挥济南,而手握重兵准备歼灭徐州国军?许世友过快破城是否影响了粟裕的战略大计?我们在此提出问题,暂不作结论。
国军方面也察觉异常,杜聿明率军北上救济南时,察觉粟裕意图不善,竟未敢真正北进。
三、陈士榘与张震的奇异指挥关系
这一迹象与许世友无关,而是涉及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的指挥位置异动。
陈士榘作为华东野战军参谋长,是粟裕指挥作战的核心助手,但在追击黄百韬兵团时,陈士榘未在指挥所辅助粟裕,而是带着前进指挥所奔赴前线亲自指挥。
这是否不合常理?解放战争中,副司令一般是司令的主要作战助手,有时独立指挥战役。而粟裕本身即为华野副司令员,陈毅调离中原后,粟裕兼任司令员兼政委,并未配备副司令作战辅助,参谋长的指挥职能自然提升。
围歼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的首场关键战役,战况异常紧张激烈,徐州方面频繁派兵救援,我军阻击战也异常惨烈,部队受到重大损失。此时,参谋长理应坚守指挥所协助统筹指挥,尤其粟裕因病难以完全自理,指挥所更需高级指挥骨干坐镇。
为何陈士榘却频繁亲赴前线?这并非偶然,而是其一贯作风。历次大战,如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七月分兵及豫东战役,他常常在前线指挥,和粟裕的战法理念存在分歧。陈士榘擅长现场指挥和硬碰硬的作战方式,而粟裕则善于灵活机动、运动战的指挥风格。
两人风格各有千秋,但理念不合时,硬拼势必阻力重重。为此,两人似乎默契达成,陈士榘负责外线指挥战斗,充当兵团司令角色,粟裕则在指挥所安心发挥全局指挥。双方相处良好,合作默契。
指挥所中缺少的参谋长职能,由张震补足。张震是实质上的华野参谋长,曾与粟裕、陈士榘整整商议淮海战役后续作战方案一整天一夜。
从中央到华野指挥部,再到各纵队,都默认这种分工。
总结三个迹象后,我们大致能推断许世友缺席淮海战役的缘由。华野诸将与粟裕在作战风格上存在差异,陈士榘和许世友尤为明显。包括王建安、叶飞、陶勇、韦国清、王必成等老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中央高度认可粟裕的淮海战役方案,毛主席特别清醒坚定,积极助力粟裕排除一切指挥阻力,且非个人恩怨。陈士榘虽有摩擦,但双方早已找到合适的配合方式,问题不大。
许世友自1947年七月分兵以来,与粟裕各自为政,直至济南战役才重新归入华野大军团。理念上的分歧一直存在。淮海战役紧急,双方无暇调和,故许世友留镇山东更为妥当。从兵团司令员调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看,虽兵力减少,但职务名义上仍属提升。
这并不意味着中央对许世友有负面看法。张云逸南下广西后最新股票配资平台,许世友晋升为山东军区正职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无可争议的资格,出任华东军区改编后的南京军区司令,成为继陈毅、粟裕之后第三位华东军区的军事首长。
发布于: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